《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不夠盛大


當年 Steven Spielberg 把 John Hammond 那個沒能開幕的公園變成了濺血的天罰預言,
傾盆的大雨中,觀眾看著角色一個個命喪於自己的所開發出來的「產品」中,
在視覺上,精美的動畫及道具恐龍滿足了嗜血與獵奇的心態,
在情感上,人造物的反噬打了倚恃著科技發展而恣意妄為的人類一耳光,
最後一行人慌張逃難,造物主反而被創造物從樂園被驅除,
隱約的宗教諷刺讓觀眾的心驚持續到了戲外,
也讓那扇通往園區的巨大雙門自此再無機會敞開。

時隔 22 年,
當時在電影院裡尖叫的孩子出了社會,
少年成家立業,父母垂垂老矣,
當知道 Universal Pictures 決定重啟系列時,
頓時什麼迅猛龍小隊、混種龍王都成了浮雲,
對一個當年把《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VHS 倒帶過一遍又一遍,
熱此不疲看著水杯震動、果凍抖動、吉普車掉落的觀眾而言,
最期待的莫過於再次看到那扇巨大的《金剛》(King Kong)式雙門打開,
讓當年根本沒進到樂園裡的觀眾這次能夠玩到值回票價而已。

於是當兄弟搭著輕軌,穿過大門,
伴著 John Williams 不朽的 "Journey to the Island" 節奏響起時,
我已經不爭氣的濕了。

光就這點,我想 Colin Trevorrow 這名不見經傳的新導演其實懂觀眾要什麼,
說他煽動情緒也好,賣弄懷念也罷,
但至少他知道觀眾盼了這 22 年之後,想看到的是什麼,
無論是穿過大門,進入樂園;
或小弟拉開旅館窗簾,穿過玻璃,引導觀眾看到樂園全景;
又或是用暴龍餵食秀來讓當年失控的肉食猛禽顯得 under control,
比起新接觸系列的觀眾,
Colin Trevorrow 拋出的其實是那些曾經看過當年《侏羅紀公園》的觀眾會更有感觸的情懷直球。


但賣完了情懷,回到《侏羅紀世界》本身,
片名自信十足的把規模從「公園」拉到了「世界」,
除了秀園區的設備升級、恐龍種類增加之外,
片子究竟能不能撐得起這個名字?
我覺得很遺憾的,
Colin Trevorrow 在各方面都並未超越 22 年前的 Steven Spielberg。

從劇情來說,本片完全走回了第一集的老套,
恐龍奇觀、失控脫出、救孩子、在園區代表建築物中面對大敵、收尾。
樂園的開幕與否對於災難的發生基本上沒有起任何差別,
即使有了熱感應、GPS、先進建築工法、全方位監視器等高科技加持,
仍舊敵不過管理階層的慌張與(因劇本所需而刻意降低的)智商,
讓人不禁疑惑是否所有經費都注入了郵輪、旅館、以及倉鼠玻璃球車,
使保全系統落後到沒有肉眼目測就信不過的三流層級。
隨著像紙紮的鐵門 duang 一下遭到不羈放縱愛自由的帝王龍撞爛,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劇情與概念呈現基本上到此可以告一段落,
剩下的只是一段段哺乳類遭到掠捕的過程,

但如果就只有哺乳類遭到掠捕的過程該有多好?
當年 Steven Spielberg 的《侏羅紀公園》後半段情節也是簡單,
卻仍無損其過程上的精彩。
可惜《侏羅紀世界》不甘如此,
非得在後半段的追捕中硬插「恐龍武器化」的無聊橋段,
除了劇中人 care 之外無法引起觀眾任何共鳴,
找 Vincent D'Onofrio 來演這種一出場就確定是反派的角色無疑糟蹋。
就跟劇中硬要在恐龍身上 remix 各種基因的科學家一樣,
《侏羅紀世界》劇情上想要太多,反而得不償失,
把冒險故事的簡單而有力的本色遺忘了。


而在噱頭上,本片主打兩大亮點,
其一是混種龍王 Indominus Rex。
劇中角色關於恐龍吸引力的對話其實也是對於電影本身的自我指涉,
當有《柯洛弗檔案》(Cloverfield)、《環太平洋》(Pacific Rim)、《哥吉拉》(Godzilla)橫阻於前,
怪物持續更大、更猛、更多牙齒時,
觀眾對於單純的「恐龍」本身還有多大興趣,
不只片中人,或許連製作方 Universal Pictures 都未敢斷定,
所以他們乾脆放棄了原本系列中既定的恐龍印象,
直接告訴觀眾我們這次要來魔改,
不惜以B級片常用手段引起觀眾好奇。
結果證明,這步棋其實並未想像中來得糟,
不像片中的災難性後果,《侏羅紀世界》的票房極佳,
開盤僅一週就屌打上面那些更大型怪物電影的總收益。
在劇情中,Indominus Rex 居然在整個脈絡中也不特別突兀,
原因在於 Dr. Wu(54 歲驚駭肌齡,跨界同名美妝品牌)的一番解釋,
他說了,你說我這龍王假,但園區裡每隻恐龍都不是「真」的,
第一集 DNA 先生說過,因為琥珀裡的血液有缺陷,
得拿青蛙的基因來填補空白的基因序列,
所以觀眾以及部分片中角色以為自己看到的是一場「真假」恐龍的對決時,
其實事實並不然,
無論園區裡的基因學家再如何高明,他們自始至終都並未製造出「真恐龍」,
所以他們看到的,其實只是新舊世代的科技對決而已,
傳統的浪漫對上新潮的噱頭。
而最後老暴龍的獲勝已經是意料之中,
牠代表了觀眾對於恐龍的既定印象,
甚至是有些觀眾心目中「真實」的恐龍樣貌,
而在這麼一部處處致敬的作品中,
老派價值的獲勝自然也就成了在所難免。
(但最後滄龍出來收尾刀又成了贅筆,哎。)


亮點其二是馴龍高手 Owen。
當年《侏羅紀公園》之所以自成一格,
在於片中的恐龍不只是流著口水的怪物,
而是在 Steven Spielberg 的詮釋下顯得有些像是「角色」,
如調皮的雙脊龍、鬼祟開門的兩隻迅猛龍,以及最後宛如救星降臨的霸王龍,
或者是《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裡看著幼龍咬死反派而面露欣慰的母龍等等,
並不是說牠們有何等的智慧芸芸,
而是 Steven Spielberg 用非常 dramatic 的方式來表現這些生物,
讓牠們看起來簡直像是在和角色對戲。
而《侏羅紀世界》更加以發揚光大,連名字都一併取好了,
Owen 甚至還帶來一段與龍共騎,夠角色化了吧。
但過猶不及,為迅猛龍加入人性讓劇情本身缺乏明確主軸,
系列前兩集花了大篇幅只為闡述「生命會找到出路」(Life finds a Way),
強調恐龍總會突破人類加諸的限制,如調整性別、架設電網等等,
這集卻又透過「馴龍」打了那個論述一巴掌,
縱使 Owen 對於將迅猛龍武器化表示了極大的不同意,
但片中也並未針對他為何馴龍有更多闡述。

而關於恐龍究竟是否能夠馴服,片子的立場不斷反覆,
一開始 Owen 成功讓迅猛龍聽話不動,馴龍好像可行,但細節仍須努力
混種龍王嚷嚷幾句就讓迅猛龍叛變,
No!原來馴龍不可行,只是人類一廂情願,愛太深傷太重
最後緊要關頭,Owen 與龍深情相望,
火光之中,只見亢龍有悔,你是風兒我是沙。
無法採取明確的立場讓這些段落除了話題性之外失去了更深刻的意涵可能,
我甚至希望就停留在迅猛龍被混種龍王策反這段就好,
狠打自以為可以掌握生命的人類一耳光,
但比起這樣,顯然片商與導演更希望讓觀眾看到的,
是忠心耿耿,酷帥中略有幾分萌的恐龍。(好賣玩具?)


《侏羅紀世界》在照顧老觀眾的情懷之餘,
也不忘持續端出新鮮菜色,
對於系列作的重啟而言,已是飽含誠意。
但失敗的劇情描寫,空洞的價值核心,
也讓它站在「盛大開幕」的字樣面前顯得不夠大氣。
不過至少,這次沒有迅猛龍說話了(謝天謝地)。
圖片原址:https://24.media.tumblr.com/tumblr_lie0gzSymq1qbnhnpo1_400.gif

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
2015︱Colin Trevorrow︱124 min︱Action, Adventure, Sci-Fi︱美國 中國

0 意見: